|
应急部:2021年全国化工事故死亡150人发表时间:2022-02-16 09:40 2月15日,应急管理部上午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并介绍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有关情况。以下是发布会部分内容。 危化品安全生产有关情况 我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从2010年起已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目前化工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40%以上。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防范化解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对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意见》出台两年来,应急管理部持续发力、攻坚克难,不断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水平。 一是坚决防控重大安全风险。对全国2.3万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全面实行安全包保、联网监测预警和每年2次全覆盖督导检查,对有人值守石油天然气海上平台和大型油气储存基地逐一开展深度排查评估,构建起常态化安全管控体系;逐一开展涉及硝酸铵、硝化、光气等高危企业专项整治,规范加强安全管理;推动精细化工企业反应风险评估、自动化改造、人员密集场所搬迁、重点人员资质能力达标“四个清零”;实施化工产业转移安全风险专项整治,加强新建项目安全风险防控,坚决避免重蹈类似江苏响水“3·21”事故的覆辙。 二是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各地区认定公布601个化工园区,并且进行“一园一策”整治提升,加快实现集中布局、集群发展、降低安全风险等级的“两集一低”目标;深化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分类整治,淘汰退出或责令停产停业整顿754家,改造提升4780家;整治非法违法“小化工”2769家,会同工信部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1132家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对53个危险化学品重点县开展6轮专家指导服务。 三是持续提升技能素质水平。推动1.7万家企业、55.3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完成安全资质对标;遴选化工安全学历提升院校305所,7.5万人参加提升;组织开展企业安全培训空间和实训基地建设,496家企业、148个化工园区进行试点;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工伤事故预防能力提升培训工程。 四是加快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成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并持续深化应用,推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实现线上和线下措施有机融合,提升质效;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建设,开辟了工业互联网赋能危险化学品安全的新路径。 此外,制定“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推动依法治安和科技强安,强化基础保障支撑。 经各方共同努力,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2021年,全国共发生化工事故122起、死亡150人,同比减少22起、28人,分别下降15.3%和15.7%,比2019年减少42起、124人,分别下降25.6%和45.3%。较大事故起数首次降至个位数,已连续30多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创造了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最长间隔期。 下一步将深化落实两办意见和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求,开展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环境。同时,抓好 “十四五”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规划方案实施,推进构建安全生产责任、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预防控制、本质安全发展、从业人员培训、基础保障支撑六大体系,建设化工园区安全提质、大型油气储存基地安全防控、企业安全改造、安全培训网络建设、“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五大工程,进一步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系统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如何应对春节后复工复产期间 化工生产安全事故易发 春节假期后的复产复工期间历来是化工生产安全事故易发时段。从历史规律看,近五年来,三月份平均发生化工事故16起,该时段的事故起数仅次于暑期月平均的17起,三月份事故起数环比平均增幅达41%。复产复工过程安全风险高,加之节后部分企业关键岗位人员不到位或发生变更,返岗人员思想不集中、管理容易松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复工,是导致这一时段事故易发多发的主要原因。从当前形势看,国际原油、化工大宗产品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化工产品利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业因盲目追求效益而忽视安全、急于复产达产、超能力超负荷生产的情况可能增多,如果风险辨识管控不到位、安全管理和教育培训跟不上,极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再加上常态化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风险交织叠加,安全风险防控任务艰巨。经调度,春节期间全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涉及停产情况的比例为33.1%,近期将迎来复产复工集中期。 针对以上情况,应急管理部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防范措施:一是加强研判指导。建立定期调度工作机制,强化风险研判,督促各地区全面详实掌握企业复产复工底数,动态关注复产复工进程,指导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技术骨干在岗在位,认真组织制定方案,落实各项安全防控措施,确认复产复工安全条件,科学合理制定生产计划,严禁赶工期、抢产量、超负荷。二是持续警示提醒。及时向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人员和有关企业负责人推送安全警示信息,提醒有关企业高度重视,落实岗位责任,开展一次全员安全培训、开展一次风险辨识评估、开展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开展一次专项应急演练,保障复产复工安全。三是加强监测预警。充分利用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时动态预警,坚持定期分析和通报,对重点地区、高风险地区强化重点指导。督促各地区加强线上巡查抽查,以开停工企业为重点,加大频次和力度,监督企业落实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制度。四是开展明查暗访。国务院安委办已组织16个工作组,对全国32个省份开展全覆盖督导检查,突出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督促各地区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复产复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扎实有效。 东部化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如何把好安全关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规律,承接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危险化学品项目正由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特别是江苏响水“3·21”事故发生后,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产业转移承接地区事故呈上升趋势,对此,应急管理部开展了危险化学品产业转移安全风险专题调研。调研发现: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转移项目的主要省份中,2019年以来新增转移项目632个,转移项目中高危工艺占比大、部分项目本质安全水平低,而承接地统筹发展和安全不够,在安全基础、监管能力、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不相匹配的情况下,盲目承接转移项目,按照危险化学品项目2至3年的建设周期,今年预计有470多个项目集中投产,如果风险管控不到位,很可能进入事故的多发易发期。 对此,经报国务院领导同意,在承接转移项目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1个省份,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把好安全关:一是管住增量。推动承接化工园区制定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准入条件,加快建立完善项目准入管理制度,严把增量准入门槛,确保项目“优生”。二是治理存量。部署省级层面统筹,实施承接地现有项目安全设计诊断,逐一评估精细化工企业整治任务“四个清零”情况,优胜劣汰,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三是提升园区。加快推进承接地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复核和“一园一策”整治提升,确保今年底前化工园区全部达到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等级。 目前,应急管理部筛选确定了50个重点县(园区)进行重点攻坚,示范带动其他地区全面展开、深入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专项整治任务。 来源:应急管理部、中国网。
2023-02-01
2022-11-17
2022-11-01
2022-10-27
2022-10-24
2022-10-13
2022-09-29
2022-09-28
2022-09-23
2022-09-22
2022-09-21
2022-09-16
2022-09-15
2022-09-06
2022-09-01
2022-08-30
|